白默岩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语言应急问题研究
作者:
2021年02月02日

本文来源: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第41卷第11期48至51页

本文作者:白默岩 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0)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语言应急问题研究

摘 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有发生且事发突然,往往不能做好万全的准备。而语言的广泛性在人类社会沟通交际中的体现尤为明显,同时也是可能对突发事件造成一定影响的重要因素。各类公共卫生事件的突然爆发提醒我们对这一问题应当给予高度关注,因此本文拟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语言应急问题的重要性、策略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几个方面对其进行探究,旨在对维护社会公共安全等方面做出相应的贡献。

关键词:语言;应急;突发事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指出突发公共事件是“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而可能对公众造成严重危害的传染性疾病的突然传播或重大的食物中毒以及职业中毒等事件都属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传染性疾病爆发的严重阶段,爆发中心地往往医疗物资紧缺且医护人员不足,各省市会陆续组织医疗队前往该地进行支援共同抗击疾病,但各地的方言较为复杂,导致在医患交流等方面存在问题。由此可见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引发的诸多语言应急问题亟待解决。突发事件的语言应急是“在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等突发事件发生时,利用语言(包括文字)以及语言知识、语言艺术、语言技术、语言标准、语言数据、语言产品、语言相关衍生品来参与应急处置的行为与过程,目的是避免局势恶化和事态扩大”。一方面我们应当注意到在此类事件中语言应急问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另一方面要提出相应的策略和实现途径,帮助国家和社会顺利渡过难关。

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语言应急问题重要

我国是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分布特点呈“大杂居,小聚居”,这就造成多语言的情况,许多少数民族依然说本族母语不通汉语,在突发情况下语言交流相对困难。同时我国国土辽阔,方言众多,各大方言区还下分次方言,较多地域方言对于外地人来说理解困难。就多次突发疾病来看,全国各地多支医疗队伍支援疾病重灾区,本地部分确诊患者操本地方言,这对医患之间的交流是一大障碍。因交流不畅对病情了解不足,误诊误报等情况时有发生,导致错过最佳治疗时间,延误病情,疾病的防控也会受到交流障碍的影响,从而造成社会危害。因此在此类事件中语言应急是我们需要完善和思考的紧要问题。

科学技术日益发展,全球化进一步加强,国际交流也逐渐密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不仅对国内造成危害,甚至可能对国际造成一定威胁,语言应急不仅对国内同时对国际来说也是必要的。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濒危语言图谱》显示,世界上的语言大约有7000多种,各国所掌握的语种有限,且掌握多语种的人员不能高速有效的得到召集,各个国家语言不同,交流不畅且面对一些新兴疾病的命名和专业术语等不能准确及时翻译,这就意味着如果语言应急不到位,在进行国际援助时交流和沟通上,就会存在较大的阻碍。

在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的过程中,我们要收集相关问题和情况,并梳理组织语言使其通俗易懂,第一时间发布传达给更多民众。公共卫生事件突发在多个地区时还需要多种语言进行信息发布,并通过语言传递尽快调配人力、物力和财力,及时进行防范防控减少利益损害。在多语言和多方言等语言情况较为复杂的地区收集相关资料肯定存在一定困难,一定程度会影响国家和政府对事件的研究和判断。如果语言应急不到位,交流之中存在误解,就有可能导致信息传递不准确,从而激化矛盾产生舆论和谣言,造成负面影响,导致民众恐慌,这无疑会对事件的控制造成影响,甚至可能反向发展,这就需要语言应急来解决此类问题。

同时盲文和手语的应急也应当予以高度关注,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必然会存在一些残障人士,对于盲人患者和聋哑患者来说普通的语言不足以起到沟通的效果,而大多数人对于盲文和手语等特殊语言是陌生的,不利于医护人员和患者之间的沟通,这也是语言应急的一大缺口所在。

从上述各类情况来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语言的应急问题是十分重要且必要的。国家的应急语言能力是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对于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不可或缺。但目前我国关于语言的应急研究还相对缺乏,这就要求我们对此类项目重点推进,语言应急系统的完善有利于国家及时应对突发性卫生事件,有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以及可持续发展,有利于保护社会成员的生命及财产安全以及损害最小化,还有利于推动语言学的发展。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语言应急策略

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突然大面积爆发使得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语言应急方案及能力的重要性,当务之急就是要完善应急语言体系,以便能够及时有效地进行应对。在国际上已有一些语言应急方案和实践,比如世界卫生组织设有专门的机构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相关病毒和疾病命名。针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出以下几点语言应急策略以供参考。


(一)长期短期策略相结合

1.积极推广普通话

从长远来看,对于国内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首要的、长期有效的办法就是坚持推广普通话,重点就是要在各少数民族地区以及方言农村地区进行普及和推广,使得只说本族语或本地方言的群众尽可能用普通话进行简单交流。《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攻坚工程实施方案》提到2020年时普通话应当普及到百分之八十以上。《国家语言文字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提出了要提高国家的语言能力,并为国家的发展需求提供相应的服务,我们的目标是在2020年底全国可以普遍使用通用的语言和文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爆发期间,外来医护人员通常与本地说方言的患者交流不畅,如果普通话得到有效推广,这一问题就能够得到相应的解决。当然这一措施的完善需要全体社会成员共同且长期的努力,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其他可行性的措施。

2.建立“语言知识库”

推广普通话是一项长期的攻坚战,那么在紧急情况下,解决现场语言的沟通问题,还有一些行之可效的短期策略。比如新冠疫情爆发后外地医疗队到达,为了解决外地医护人员与本地患者的交流和沟通问题,齐鲁医院医疗队组织编写了《国家援鄂医疗队武汉方言实用手册》;来自清华大学、武汉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和商务印书馆等学校和单位的约四十多位学者组建了“战役语言服务团”并研发出《抗击疫情湖北方言通》,都可以使医护人员在短时间内对湖北方言有一定的了解。这些应急语言措施启示我们,可以利用现如今发达的网络和媒体来建立一套用于此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语言知识库”,汇集大量的语言资源形成一套应急体系,编写各地方言及少数民族语言应急资源知识,以便及时高效的学习使用。此外对于像新冠肺炎疫情这样在全球蔓延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语言知识库应包含外国语种的应急语言表达,同时也不能忽略像盲文和手语这样的特殊语言的应急知识。针对此类事件美国有其法律认可的“平易英语”,日本早年提出的现如今还在完善的“简易日语”等相应地语言应急措施,我们也可以在“语言知识库”中推广像“简易汉语”这样的全民性的速成应急语言。我们可以利用一些平台和媒介建立实时的在线多语言和方言的服务系统,通过网络和电话随时答疑和服务。

3.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网络平台

如今各类翻译软件层出不穷,我们可以利用这些翻译软件对不同语种进行翻译,还可以设计一种即时的方言翻译系统或者软件,更好地为沟通交流服务。就目前来看各种语言类的软件、微信公众号以及微博都为此做出了贡献。如今人工智能研发和3D打印技术也在不断进步,我们可以将其与语言相结合为应急表达进行服务,利用人工智能系统更加高效的处理各种语言信息,将多种语言和方言输入进行交流和翻译,这样相比较人工学习和交流效率要更高。对于有听力障碍的人群,现已研究出一种3D打印的机械手,可以把文字转换成手语。这些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与语言的结合都可以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应急语言处理。

除了事件现场各类人员沟通问题外,事件的相关信息及实时情况的发布也很重要。除通过现代化的网络和媒体建立和推广各类应急语言知识库,还可以通过这一渠道利用微信、微博和人们日常使用的在线平台等发布各种各类信息,同时要兼顾各语种和方言,以及盲文和手语等特殊语言,这样足不出户、不需要复杂的交流就可以及时了解到事件的情况和有效的防范措施,从而提前做好防护和防控。


(二)政府民众协同合作

1.完善法律

国家和政府应当进一步完善相应的政策和体系。虽然近年来《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以及《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总体预案》等法律法规和条文对突发公共事件的防控有一定加强,但是有关语言应急问题仍缺乏关注也没有针对性的内容,在此次疫情突然的大面积爆发下政府应当考虑在法律条文中加入语言应急的相关条例。

2.制度保障

语言应急体系也应当有制度保障,明确国家和政府在突发公共事件中语言应急服务体系的工作机制,以及如何利用应急语言及时高效地领导人民群众。在突发事件爆发时,制定相应的应急规划,能够及时响应并迅速采取相应的措施。首先要建立语言应急的预警体系,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做出一定的评估,及时有效地进行预测和预防,在事件突发之时可以利用语言应急及时止损。其次是在应急过程中需要有科学技术和资金作为保障,确保语言应急顺利进行。要有相应的管理体制,有章可循,循序渐进;要有语言服务指挥以及人员调配的能力,只有具备完整的程序才能将语言应急发挥到实处。

3.培养语言应急人员

社会成员也可为语言应急做出贡献。我国在《规划纲要》里要求“建立国家语言应急服务和援助机制。建设国家多语言能力人才资源库;推动社会建立应急和特定领域专业语言人才的招募储备机制,提供突发条件下的语言应急服务;及时为国家有关部门就中国海域、疆域等相关地名和天体命名提供语言文字方面的支持和服务;发挥语言社团作用,建立语言志愿者人才库,广泛吸纳双语、多语人才,为社会提供语言援助”。而且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在2013年把“国家语言志愿者人才库建设”列到重大的招标项目之中。因此我们可以开设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语言应急的服务团或者志愿体系,面向全国进行招募,筛选出常用的语言和语种,划分难度等级,制定相应的志愿者管理体系,对招募人员设定一定的条件。社会成员自愿加入该组织,抽出一定的时间进行培训,并随时做好准备。在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也可利用网络平台进行线上服务,实时在线提供咨询。在确定需要服务的语言种类时可以结合我国“一带一路”的发展方略,重点选择沿线国家的语言,将语言与政治经济结合起来。


(三)加强民众心理建设

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期间,我们看到了各类谣言层出不穷,遍布网络,造成许多民众疏于防范,从而导致事件的迅速大面积蔓延。许多事件期间出现各类“小妙招”,导致许多民众盲目跟风效仿,有些谣言更是造成社会恐慌。这更加需要语言来紧急辟谣,以免造成更严重的影响,比如目前我们在各大平台像人民网等一类网站以及微信公众号和微博中都设有一个辟谣模块,并实时进行更新,简单有效。

语言,是消解矛盾以及抑制谣言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最为经济的一种手段。任何突发事件爆发时都需要语言来应对,在如今信息化的网络时代,往往事件爆发的消息会迅速传递,当舆论突起之时,普通民众的发言所起到的作用收效甚微,这时就需要最高负责人或相关的权威人士、专家等出面解释,平息舆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爆发之后,网络上会出现各种说法,许多不法分子趁机散播许多虚假消息或是掩盖事实,而相关的权威专家正是打击这些谣言的有力武器,作为相关领域的专家,其所发表的言论无疑是权威可信的,也是人民群众的“定心丸”。所以即使情况尚不明确,在事件爆发时,相关专家和负责人都应在第一时间于公共场合或媒体发表权威言论,稳定民众的情绪。

而权威人员的语言应急表达也要注意时间和场合,在突发事件爆发到理智应对最终解决问题中间还有条件反射的过程,在事件爆发后人们会逐渐了解到事件的严重性,爆发的原因以及传播途径等,这一时期人们更容易怀疑、恐慌以及发泄怒气和不满。因此在这一时期适时发出危机公关效果最好,此时专家应当出面解释进行科普并联防联控,而时间越长则会使人们的怀疑和猜忌愈演愈烈,言语的真实性也会大打折扣。所以言语的“时间原则”也是语言应急问题的一项重要准则。

明确了由谁说以及何时说后,还要明确如何做出语言应急表达。首先在突发事件中的表达是面向全体民众的,要考虑到各阶层各受众群体的文化层次,因此话语要尽量简洁凝练并且通俗易懂、条理清晰;突出重点,围绕中心点展开;表达上不能含糊不清、闪烁其同,说模棱两可的话,否则会增加民众的猜忌。在许多专家的采访记录中我们可以看到,当记者询问事件的情况时,专家往往会给出十分肯定、简洁的答复,对于还没有明确证据的问题,也都实话实说并未随意估计和假设。言语要有相应地证据和实践作为支撑,这样的语言应急表达会增加可信度,更容易平息谣言稳定群众。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解决后势必对民众的心理以及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爆发期间,我们就应当开始考虑事后民众的心理建设等问题。我们同样可以遵循上述的原则组织话语,再利用现下的各大网络在线平台和社交媒体等手段发布信息,安抚民众,稳定民众情绪,并且做好预防预测加强心理建设以应对今后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五、结语

语言不仅仅是语言艺术的表达以及单纯的以文学作品或者语言材料为研究对象,语言的问题也是生活的问题,它关涉到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语言最开始关注的也并非是文学语言,更多的是我们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尤其是公共事件。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不仅涉及政治、社会和经济的问题,同时也涉及语言的问题,语言应急表达对事件的预防预测、联防联控以及最后消解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的表达往往能够影响到民众的心理,民众的心理素质也是事件最终消解的关键因素。语言本身也是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的重要环节以及平息事件的必要因素。所以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当下,我们做好相关语言应急的研究,呼吁社会努力提升有关突发公共事件语言应急的能力并不断寻找提升能力的途径和方式,定会为语言学事业做出贡献,为国家长治久安、社会可持续发展以及保障人民财产和生活提供有力的帮助。